本体之能变,是本体自身的变动、变化,是本体自身所包含的相反相成的法则所决定的变化。
一层含义是,就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而言,人具有重要价值。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,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、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。
这里还有权利、义务一类的问题。这才是儒学的中心课题。在自然界中,只有人是最高贵、最优越的,因为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,有理性,有自由意志,有权决定一切价值。四、关于投射说与移情说 有一种看法认为,所谓自然界的价值,特别是道德价值,只是儒家将人类社会(封建社会)的价值投射到自然界的结果,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具有这样的价值。[16]《朱子文集·仁说》。
其基本特征是承认自然界有内在的生命价值,但是必须通过人这一德性主体的实践活动、创造活动而得以实现。但是,儒家并没有将人仅仅视为社会的人,视为社会角色。所谓自体,就是自我体证、自我体悟,虽不是以色身为自性,却必须从色身上体悟自性。
古人云,向外作工夫,总是顽汉,你且随处作主,立处皆真,境来回换不得,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,自为解脱大海。终日着衣吃饭,未尝触着一粒米,挂一缕丝。我就是自然,我的知觉之心就是自然之性,没有任何束缚和执着,一身轻松,无牵无挂,来去自由。但禅宗慧能提出自然的问题,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。
[7] 这种自我观照、自我解悟之所以不需要语言文字,是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有对象,都有所指,而这里所说则是直指人心的单传直指之指,因此,不需要任何中介。僧家自然者,众生本性也。
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、施为动作,空见闻觉知,即心路绝无入处。既然即心即佛,为什么还要问那个是佛?这说明心字并不是那么简单。所谓以心传心,就是指的这个心。但禅宗把作为超越的本体自然和作为现实的感性自然,即把本体和现象进一步合一了,也就把人和自然界进一步合一了,这就不同于玄学那种清高玄远,而是更加富有自然天成、不加雕琢的自然主义特征。
它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,而是一种内在超越。这既是自我超越,又是自我回归,在这里,现实性和超越性、个体性和整体性、相对性和绝对性、自我和佛身的任何对立都消失了。过河脚不湿,才是无心而自在。这种不即不离的关系,就是体用不二的关系。
这意味着对自然人性的某种承认。[10] 自性虽然常住清净,不杂六尘,却又不离六尘,是绝对的超越的本体存在,却又不离一切现象。
要实现由此达彼、由迷到悟的彻底解脱,必须有一次飞跃,也仅仅是一次飞跃,这只能是时间和空间的中断,也就是思维的中断。禅宗的出现,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改革,也是佛学中国化的产物。
藏(指桂琛)问:‘此行何之?师曰:‘行脚去。时有法师数人来偈,曰:‘拟伸一问,师还对否?师曰:‘深潭月影,任意撮摩。禅宗的真正特点是把本心建立在知觉作用之上,在知觉中见其本心。其僧再礼拜,愿垂开示。那么,慧能以后的禅宗各派(名为五宗,其实大同小异),则把这些理论发展到极端,开创了禅宗心性论的新局面。心中有块石头或没有石头,也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,有块石头并不加重你的负担,没有石头也不减少你的负担,这就是佛法现成.本来如此,自然而然,不加雕琢。
[14] 这说明,不必学法,不必坐禅,佛性触处皆是,就在你坐下的清潭对面,不远求,更不必着意去求,能顺其自然,便处处有佛。但直下无心,本体自现。
整个地说,心是一个精明,但有本心与知觉、本体与作用之分,因此才有那个是佛的问题。念念不住,前念今念后念,念念相继,无有断绝,若一念断绝,法身即是离色身。
慧能的偈则与此不同,他说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无台,佛性常清净,何处惹尘埃。[20]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三。
这样的念源于真如,归于真如,即所谓顿现真如本性之念,也就是自我直觉和自我体验。这种心性论再前进一步,就将走向宗教哲学的反面,而这正是理学心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。因为佛性就在自心中,也在自身中,故知一切万物,尽在自身中,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[6]。这说明,禅宗作为佛教宗派,既要维护其宗教哲学的基本立场,承认心性本体(佛性)的绝对性、超越性和永恒性。
对于这种超越现实的我来说,什么事情也都不存在了。人与山河大地本无所谓同与别,只要不起分别心,人就是山河大地,山河大地就是人,本来自然。
相反,如果不思百物,当令念绝,恰恰是一种边见、一种束缚,反而不能解脱。……自悟自修,即名归依也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是真如自性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显现。师欲问:‘大德说何法度人?曰:‘讲《金刚般若经》。
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,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。[27]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所谓佛是自性作、佛身从性上生,就同《大乘起信论》以来的真如缘起说不完全相同,甚至完全不同,而同天台宗的自性说倒比较接近。照慧能说,心本来无物,无心之心便是普遍的超越的佛性,这是自己本来就有的,心性本来是合一的,不必说心是一物,心中又有一性,擦掉心中的尘埃才能见到本性。
善知识,各自观察,莫错用意,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,不归依他佛,自性不明,无所归依。[22] 这种借喻法,不正是对心性自然的形象说明吗? 禅宗的心性自然说,是从本心论即心本体论出发的,但是又不离知觉作用,因此它很强调自我作主、自我超越。
(僧)良久,欲问如何得大涅槃。皮肉是色身,色身是舍宅,不言归依也。
曰:‘甚么处显?师曰:‘昨夜床头失却三文钱。不即不离,不住不著,纵横自在,无非道场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